本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在实践调研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号召,江西理工大学先进铜产业学院(鹰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积极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致力于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7月16日上午,由江西理工大学先进铜产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振环带队博士服务团深入赣州市石城县屏山镇创业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实践。他们走进汇通铜业有限公司,与当地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产教融合如何为老区注入新的活力。
汇通铜业深度行,揭秘金属世界奥秘
赣州汇通铜业有限公司于2016年11月份在石城县屏山创业园投资5亿元建设废铜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产业化项目,主要从事低氧铜杆、铜丝的生产。该工艺利用废电线电缆光亮铜,以重油为燃料,以树木为还原剂,经过浇铸、剪切、校直、刮边打毛、连续扎制、冷却还原、收线成卷等工序,生成最终产品为Ø8㎜低氧铜杆、Ø3㎜低氧铜丝。新建年产低氧铜杆、铜丝5万吨的生产设备及相应的公辅助设施。
企业对接人许开增总经理助理带领实践队队员们简要参观了工厂的生产情况。
首先,许开增总经理助理为队员们介绍的是低氧铜丝。低氧铜丝主要利用废电线电缆光亮铜,以重油为燃料,以树木为还原剂,经过浇铸、剪切、校直、刮边打毛、连续扎制、冷却还原、收线成卷等工序,最终生产出Ø3㎜低氧铜丝。
汇通铜业炼制的低氧铜杆直径以Ø8㎜为主,生产的铜杆中的含铜量可达99.95%,含氧量极低。该铜杆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电线、电缆、导管等产品。
随后他又继续介绍,随着铜资源的不断消耗,回收利用铜变得越来越重要,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将废铜回收利用,将铜原料经过特定工艺加工成所需的铜材,为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在许开增总经理助理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深入了解了再生铜资源的回收和利用过程,见证了汇通铜业在绿色环保和高效生产方面的卓越成就,对再生铜产业和产教融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深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座谈会交流心得,共绘铜产业辉煌图景
参观完汇通铜业生产车间后,企业代表吴美景董事长、许开增总经理助理与博士服务团在企业二楼会议室开展座谈会。
学院党委书记王振环首先感谢汇通铜业的支持,让博士服务团和社会实践队有机会参观铜产业的相关知识,将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深入对铜产业的了解。同时王书记也表示希望在本次座谈会大家积极发言,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和见解,通过这次交流碰撞出理论和实践的火花,共绘铜产业辉煌图景。
观看江西理工大学宣传片
吴美景董事长首先向博士服务团的到来表示感谢,随后就公司情况及战略布局、科技创新、主要生产工艺、劳动效率、安全环保及人文关怀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文兴在产教融合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企业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旨在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国家通过产教融合与科技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出兼具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也为学术研究与产业进步搭建了桥梁,推动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学院院长助理黄谷谷介绍了学院办学情况、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对双方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提出设想和展望,并诚挚邀请企业专家到学院交流讲学,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袁大伟博士发言,在国家大力支持铜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汇通铜业选择走再生铜资源道路,这是一条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路径。再生铜资源不仅符合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还能够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汇通铜业通过创新技术和科学管理,实现了再生铜资源的高效利用,为铜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这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同时袁大伟博士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就提高产品性能这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表示企业可针对性地对现有产品进行原料杂质分析,进一步去除铜中的杂质,进而提高导电率,抗拉强度等,使铜材中的含铜率达到99.99%。
赖文伟博士首先介绍了先进铜产业学院的特色及取得的成绩,同时对汇通铜业生产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还提到,产教融合是推动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议汇通铜业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设立培训基地等方式,培养更多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对于博士服务团的建议,汇通铜业表示深受启发,并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公司吴美景董事长表示,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为老区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此次走访活动不仅为企业与高校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为老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推动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文/陈佩彤 曾珊珊 图/施云豪 董俊杰 审核/段龙云 黄谷谷 王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