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进行时(5)| 追溯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麻地村红军屋红色走读

作者: 时间:2023-07-13 点击数:

为追溯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共同追溯红色历史,感受炽热的革命情怀。7月12日,江西理工大学先进铜产业学院(鹰潭)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来到冷水镇麻地村参观革命旧址,学习革命历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让学子们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岁月,深入学习麻地村十六年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力量、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访红色故里,诵红色家书


在冷水镇麻地村红军屋,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一位送夫参军的奇女子刘细妹,在1934年10月,红七军团在冷水麻地扩红,新婚不到一个月的刘细妹,送郎当红军传为佳话。刚满18岁的刘细妹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没有度过一天书,但刘细妹却打心里知道“更着红军走,日子有盼头”,当年山里人口稀少,麻地村这个不过数百人的村子里,就有5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红军。与大多数红军的家属一样他们都没有等到亲人的归来,而“送夫参军”、“送子参军”这些革命事迹却是在祖国大地上革命的缩影。

在感受到中国人民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无谓牺牲的壮志下,实践队员们集体诵读《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家书,在诵读过程中,与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烈士的革命事迹产生了情感共鸣。抚今追昔,钩沉史海,在缅怀中深刻体会寻淮洲烈士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与夏明翰烈士“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我们不仅要向革命先烈表达崇高的敬意,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传承伟大的红色基因,汲取无尽的前行力量。

最后,实践队员们在红军屋前重温入党誓词,面对鲜艳的党旗,大家高举右手庄严宣誓,重温自己对党虔诚的誓言,表达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寻红色血脉,忆波澜历程

实践队前往麻地村党群服务中心探访了红色烈士后代家属,聆听先辈革命故事。麻地村书记刘海东为我们讲述了伯父刘河水的革命故事,十八岁参军,在冷水坑与国民党保安团,在革命途中壮烈牺牲。

随后带领我们参观麻地村村史馆,在村史馆中,记录了麻地村的革命历程和发展变化,将上代人的革命火炬延续到了下一代。而正是这些无畏的英雄,撑起了整个中国梦的进程,这些舍己为人的优秀精神,正如数年前一场场的红色革命般汹涌,无论十年、百年,这些红色精神依然在我们心中永驻,在我们血液中流淌。

退休不退志,薪火永相传

在麻地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红色走读座谈会上,我们和麻地村代表近距离交流,其中吴水才老师在冷水镇执教20多年,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教育事业上,在退休之后仍然坚持学习,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希望江西理工大学学子不忘初心,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临别之际,吴水才老师向学院学子撰写寄语寄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生感悟

钟英英(金属材料工程):

今天参观红军屋,看到寻淮洲、乐少华等烈士的革命故事,内心深受触动,相似的年龄,投身革命,在坎坷的革命道路上不放弃的精神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要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家乡的发展,奋发努力,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祖国和家乡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蓝晶(软件物联网):

参观红军屋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辛和牺牲精神。红军屋作为革命年代的象征,见证了当年革命者们的打拼和奋斗,他们在这里度过了艰苦的岁月。红军屋内展示的照片、文字和实物,让我更加了解了他们的困苦生活和无私奉献。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不惜放弃自己的舒适和安全,选择了艰苦的革命道路。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周期涛(软件智造):

在走访慰问麻地村“五老”过程中,我们去拜访了一位退休教师。这位老师年事已高,但仍然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告诉我们他曾经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从不计较辛苦和付出。他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到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图/祝文琦、冷苏航文/李天池编辑/程丽芳审核/王振环

院长信箱:9820228821@jxust.edu.cn  联系电话:0701-6229623  地址:江西省鹰潭市信江北大道58号  邮编:335000

Copyright © 2022  江西理工大学先进铜产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